close

超負荷時代:即將崩潰的流通世界

DOOR to DOOR: The Magnificent, Maddening, Mysterious World of Transportation

原文作者: Edward Humes

譯者: 吳煒聲

出版社:新樂園 

 

簡介:

 

全球化改變了工業生產模式,讓每一件小東西都隱藏了數以萬計的運輸里程,網路化讓宅配興起,無止盡地追求愈來愈快的配達時間;汽車世代的人們花大錢讓一台車每天閒置二十二的小時、佔據城市三分之一的空間。人類每一次移動、按下每一次滑鼠、每一樣商品的流通,背後都仰賴一個龐大無比的點對點運輸系統,它正走向崩潰的臨界點,這就是本書揭露的真相。

 

心得:

 

偶然看到這本書,因為職業病使然,看到” DOOR to DOOR”就會忍不住翻來看,沒想到這本有厚度&內頁充滿文字,會讓有文字密集恐懼症的人卻步,不過在我看來卻相當新鮮有趣。(在這邊還是要呼籲大家,有空還是要多看書,之前有朋友跟我說他也很常閱讀,當我分享新書時,他卻說:「喔!我以為是指網路上的文章,我比較常看短文,沒有在看書耶!」…)

 

古時候的貿易,最有名的應該是絲綢之路,當時透過這條貿易之路,不僅是輸出和輸入產品,也開始文化和宗教的交流。因為路程艱辛,所以舶來品也相對昂貴,但當中獲取的利益還是讓商人前仆後繼的加入。若是提到宗教,直接想到的就是玄奘西行取經,而這趟危險重重的取經之路,後來還衍生出「西遊記」這本小說。

 

而到了現代,發明了車子、郵船和飛機等,艱困又漫長的貿易之路,變得快速和便利。譬如說幾年前我想買iphone,由於在實體店面購買需要等待好幾周,因此我選擇在官網上訂購,訂購之後還能線上查詢iphone目前運送到哪裡?預計何時可到?所以我只要在家中輕敲鍵盤不需出門就能買到iphone,但是這段運送路程是靠許多人的接力才完成的。先討論製程,iphone的零件並不是在美國生產,而是散落世界各地,有中國、台灣、日本和韓國等等的國家,完成組裝之後,再運送到銷售中心,等銷售中心接單之後,再配送到銷售據點和消費者手上,而我是透過官網購買,下訂之後從新加坡由貨車送到了香港機場,然後再轉機到了桃園機場,經過通關程序之後,最後由黑貓先生將手機親自送到。

 

由於生活太過便利,而讓我們忘記現在的生活是靠許多人的努力才完成的,就像是電影「浩劫重生」(英語:Cast Away)中由湯姆·漢克飾演的主角-聯邦快遞主管查克因為墜機而留在無人島上。在無人島上他必須學會自力更生,首先必須要有乾淨的水源和學會生火,看到生火那段我才知道原來生火沒有火種和打火機,是那樣的困難,最後查克歷經艱辛,終於被發現而回到文明社會。劇中後面的橋段讓我印象很深刻,像是歡迎會上居然有螃蟹和生魚片,準備餐點的人是不知道他在無人島上過了四年嗎?(拉對方的耳朵)而查克不斷重複開燈和關燈的步驟,在黑暗中重現光明,在現代生活中是那樣的簡單,而他在無人島上可是氣到要抓狂呢!

 

雖然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人,感覺作者應該很少或是沒有到過建設比美國落後的地方,他對於美國的交通和大眾擁有過多的汽車有許多不滿和建議,要是他看過台灣或是東南亞,可能會更難以接受。記得我第一次到越南河內體驗到沒有紅綠燈和分向的馬路,那次讓我除了驚嚇也有驚訝,在這樣的環境當中,居然不會發生車禍,如果是在美國,可能就像是電影情節般的撞成一團了,沒有紅綠燈和分向車道看似沒有規章,但是當地人卻有發展出一套不相撞的默契,不論是機車或是汽車,除了是停車之外,幾乎沒有在怠速的啦!

 

我們現在擁有的生活是透過龐大的體制和人們去完成和維護的,全球化的貿易讓人享受到便利和舒適的生活,但也相對製造不必要的汙染和浪費。如果這個體制一旦瓦解或是失控,很難想像會是一場多大的災難,是否能為地球的未來再多做些甚麼?我們擁有的是否太多或是太理所當然?這些都是我看完這本書後的心得,雖然我是在炎熱的夏天當中窩在冷氣房打完這篇心得,早上看新聞又聽到台電表示昨天用電量又創新高紀錄,韓國目前受到熱浪侵襲,而上周日本東京飆破41度,日本同事表示真的熱到無法在路上走路。我使用的ㄧ切物品,幾乎都是透過全球物流而取得,看似簡單的生活之下,是由許多資源和人力而完成,我懷著感恩的心,感謝我擁有目前的生活,希望能從自己做起,減少對地球的負荷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三點一刻 的頭像
    三點一刻

    天天開心

    三點一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